详细新闻 - 新闻中心 - 棕榈泉

博爱之旅---与中国红十字会赴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之行随笔2008-04-09

清澈的海水、白色的沙滩、郁郁葱葱的椰树、美丽的热带鱼……,这一切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度假,享受阳光、享受自然、享受着爱……。

鸟瞰马尔代夫(图片一)

这便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马尔代夫每一天平平常常的景色。看着这美丽的画面,有多少人还记得3年前这里突然变得满眼疮痍、伤痕累累。2004年12月26日,当人们还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中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印度洋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致使东南亚、南亚等数十个国家的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严重伤亡和巨大损失,房屋被毁、人们无家可归、失去双亲的孩子们无助地哭泣……。

海啸摧毁的房屋(图片二)

灾难发生后,历来以善良友好著称的中国人民立即向受灾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着百年历史的作为国际红十字会重要成员和中国政府人道主义救援工作领域助手的中国红十字会,向全国民众发出紧急募捐呼吁,短时间内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在这历史时刻,作为充满爱心的人、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作为集团化国际化公司的领跑人---棕榈泉控股有限公司的曾伟董事长及杨蓉蓉副董事长,义不容辞地率先加入了社会各界援助之流。2005年1月6日,距海啸仅10天之久,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有着中外人士参加的“同一首歌”大型文艺义演中,曾伟董事长及杨蓉蓉副董事长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100万元,中国红十字常务副会长江奕曼女士向曾董和杨小姐颁发了“博爱”证书。在这万人场馆、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心中,留下了棕榈泉爱心的痕迹,又一次印证了棕榈泉一贯以来秉承的“公司之道,人为根本”的回报社会的宗旨。笔者当时坐在观众席上,亲自目睹了这次活动,作为棕榈泉的一员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曾伟夫妇爱心捐赠100万

时光流转,3年过去了。在世界人民的帮助下,美丽的印度洋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受灾的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这其中,以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的中国红十字会共接受国内各界捐款4.3789亿元人民币,迄今已有3.51353亿元用于灾后紧急救助和重建。中国红十字会的世纪大募捐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人道主义的宽广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民间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008年4月4日至13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女士率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代表团访问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出席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援建的斯里兰卡红十字会高尔地区分会综合办公楼工程、马尔代夫福纳多岛建造的中马友谊村竣工交接仪式。从2005年4月至今,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共在5个国家(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缅甸)为灾民建设了9个友谊村,1487套永久性住房及学校、医院、备灾中心等公用设施。其中,在斯里兰卡修建了4个新村,为462户灾民提供了永久性住房,并建造了一座红十字综合楼;在马尔代夫福纳多岛建造了中-马友谊村,为灾民提供了66套永久性住房。为了有效监控捐款用途,中国红十字会邀请了部分企业代表,笔者有幸代表公司一同前去。

代表团合影(二排中为江亦曼会长,其他人员来自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驻斯里兰卡使馆、工程建筑与监理、企业代表,光明日报记者)(图片三)

此次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之行,一路上都被感动着。质朴的斯里兰卡村民、热情美丽的马尔代夫姑娘、勤奋专业的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勇敢敬业的中国使馆人员和记者……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中斯友谊村

中斯友谊村(图片四)

代表团一行于4月6日首先参观了斯里兰卡的中斯友谊村,友谊村均是2层小楼,卧室、卫生间、厨房、阳台等一应俱全。村民们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孩子们纷纷跑来和代表团照相,代表团离开时村民们站在村口久久目送……。

参观完中斯友谊村,我们又来到了“中斯红十字综合楼”参加交接仪式并进行参观。综合楼窗明几净,有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等,旨在为斯里兰卡的同行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提高斯里兰卡红十会的抗灾能力发挥作用。中国红十字会江亦曼常务副会长在竣工交接仪式上发表了讲话,赞扬中国人民、社会各界对斯里兰卡人民的友谊;对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斯里兰卡政府、斯里兰卡红十字会、负责援建项目施工的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援建项目的关心、支持和所付出的贡献。代表团一行所到之处,群众载歌载舞,用特有的民族礼仪对远到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僧侣们作了特别的法式。

红十字综合楼竣工典礼(图片五)

红十字综合楼竣工典礼(图片六)

法事佛牙寺

在交接仪式进行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突然告诉我们,斯里兰卡刚刚又发生了爆炸。斯里兰卡公路部长杰亚拉杰·费尔南多普莱在早晨发生的一起自杀式袭击中身亡,另有至少11人死亡、90余人受伤。据斯里兰卡军方说,爆炸发生在距离首都科伦坡以北约27公里处的维利瓦拉亚镇,当时费尔南多普莱正在参加一个新年庆典活动。
震惊之余,想到每天穿梭于科伦坡的大街小巷的中国使馆及工程工作人员,我们不禁为他们担忧起来。当问到他(她)们是否害怕时,他(她)们淡然地笑笑回答:“已经习惯了,这是工作。”我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斯里兰卡的人民积极乐观,用微笑面对生活,无论是在街上、商店还是寺庙,都能见到斯里兰卡人民真诚纯朴的笑脸。即使是我们的大旅行车路过,路上的人们也会向我们招手微笑。这不仅源于中斯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斯里兰卡深受佛教影响也是人们从善纯净的原因之一。斯里兰卡有69%居民信奉佛教,15%信奉印度教,8%信奉基督教,7%信奉伊斯兰教。4世纪,常与信仰紧密联系的圣物象征---释迦牟尼的佛牙被迎到斯里兰卡。位于康提城(Kandy)的佛牙寺就是佛教教徒朝圣的地方。离开了曾经作为首都的康提圣地,代表团一行带着斯里兰卡人民的爱戴之情飞往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少女的微笑(图片八)

马尔代夫位于斯里兰卡南方650公里的海域里,由露出水面及部分露出水面的大大小小1192个珊瑚岛环礁组成。马尔代夫(Malpes)一词,由印度语Malodheep而来,为“花环”之意。空中鸟瞰的一座座珊瑚岛像一颗颗花环围绕闪亮的宝石,十分美丽。整个地区组成了马尔代夫共和国。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平均海拔只有1米。海啸使这里的14个岛屿全部被破坏,海啸掀起的巨浪把很多岛屿整个淹没。只有1.75平方公里的首都马累(Male)也几乎一半被淹。全国28万人口,12000人无家可归。作为经济支柱的旅游业遭受重创,国家损失巨大。

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图片九)

飞机缓缓降落,一出机场热气扑来。一个晒得黝黑的中国小伙子前来迎接,他就是负责援建项目施工的中水公司的工作人员小李。如果不仔细看,还真有把他看成当地人的可能。马尔代夫靠近赤道,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0℃多度,日照强烈。除了旅游业,渔业、农业、船运业、木器加工、零售业等也是民生的主要支柱。中世纪后,欧洲殖民者侵入了印度洋,马尔代夫先后受到葡萄牙和荷兰的殖民统治。1956年,英国殖民统治结束,马尔代夫获得独立。马尔代夫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穆斯林教徒们每天祷告5次,有时夜深人静也能听见远处传来的隐隐的祷告声。马尔代夫国旗呈红色旗面,中间为绿色长方形,内有一轮白色新月。红色象征为国家主权和独立而献身的民族英雄的鲜血。绿色象征生命,进步与繁荣。国旗上的白色新月就表示和平,安宁及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福纳多岛援建住房

4月9日,代表团一行前往马尔代夫福纳多岛举行“中马友谊村”竣工典礼。隆重的竣工典礼标志着中国民间援建海啸受灾国项目的全部竣工。我们参观了岛上为马尔代夫人民建造的房屋,施工质量上乘,三室一厅,宽敞明亮。据中水公司施工人员说,马尔代夫政府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高,敷衍了事的豆腐渣工程在这里不能过关,即使是供没有房屋的灾民居住。这里的标准是按照英国、澳大利亚来设定的。这就对我们的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过硬是我们施工人员的强项,但生活上他们要克服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热,已经不算什么,脸膛黝黑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远离家人,生病自己照顾自己更是家常便饭;仅是去趟首都马累联络公务或购买生活用品,坐快艇也要7个多小时,坐普通渔船更要16 个小时。为节约用款,他们经常坐普通渔船,一路颠簸下来,人已是精疲力竭。但就是这样,一栋栋漂亮的永久性住房在我们中国施工人员的手中竣工了,看着当地岛民即将入住新屋的喜悦,施工人员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福纳多岛中方修建66套住房(图片十)

仪式上看着身边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不禁心生敬意。就是他们,发起的对印度洋海啸灾民的世纪大募捐,使我们得以展现中国民众跨越国界的博爱之心。他们对海啸灾民满腔热忱;他们海啸时奋战在灾难的第一现场,他们亲临了许多遇难者;他们的使命感;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常务副会长江亦曼说过:“中国百姓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口袋里捐出的这些钱,我们一定要小心翼翼地用好,不能有一分一厘的浪费和偏差。”

马尔代夫热情的岛民(图片十一)

马尔代夫岛民击鼓表演(图片十二)

仪式快要结束了,岛民们还在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感谢中国客人,他们穿起了节日的盛装、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敲起了木鼓;他们在仪式会场专注地聆听着、妇女们抱着孩子一直站到仪式结束、孩子们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笑着……。
10天之行很快就结束了,这一切美好的画面,美好的景色,久久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虽然离开了这两个美丽的国度,但留下的却是中斯中马人民的友谊;留下的是博爱无国界的慈善之心;留下的是中国人民的敬业精神;留下的是我们棕榈泉的源远流长……

与福纳多岛上的孩子们(图片十三)

第一页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末页

<< 返回